(本文摘选来源:http://mt.sohu.com/20150616/n415134597.shtml,作者:TIM生命过客) 走进圆明园,终于把传说中的这座清皇家园林和现实叠合了起来。
残垣乱石,柱倒梁塌,乱土堆中露出破碎的雕梁画栋,印证着历史上曾经的富丽堂皇。
只是不堪一击。不管是朝廷还是园林。
曾经极尽奢华,最终湮灭于一旦。这个园子也是清廷鱼肉人民,腐败无能,闭关自大的佐证。现如今,可有几个明目之人,睹此景而自醒?
夕阳中的圆明园,像个古铜肤色的沧桑老人,满目疮痍,伤痕累累。1860年英法联军的那场大火,大厦倾倒,玉石俱焚。
当年的气派和规模仍然依稀可辨。史上的圆明园由本园及其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(后改称万春园)组成,统称为“圆明三园”。此外,还有许多小园,分布在圆明园东、西、南三面,众星拱月般地环绕在圆明园周围。圆明园运用了各种造园技巧,融会了各式园林风格,是中国园林艺术史上的顶峰作品。因为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、听政,处理军政事务,所以也称"夏宫"。
我们在园子里走了两个多小时,还是没能全部看完。
这是大水法,是西洋楼最壮观的喷泉。建筑造形为石龛式,酷似门洞。下边有一大型狮子头喷水,形成七层水帘。前下方为椭圆菊花式喷水池,池中心有一只铜梅花鹿,从鹿角喷水八道;两佣有十只铜狗,从口中喷出水柱,直射鹿身,溅起层层浪花。俗称“猎狗逐鹿”。大水法的左右前方,各有一座巨大的喷水塔,塔为方形,十三层,顶端喷出水柱,塔四周有八十八根铜管于,也都一齐喷水。
这里,现在已经成了圆明园幸存残迹的代表了。
这座破败的台子,是当时皇帝赏景处。此地名称观水法,位于远瀛观中轴线南端,主要建筑有安放皇帝宝座的台基,后面立高大的石雕围屏风,两边设巴克鲁门,门两侧各有一座巨型水塔和接收喷水的水池。池旁依势设置各种兽类,呈半圆形,表示兽战和林中逐鹿等游戏;喷水的管口安装有时钟,根据中国传统的计时方法,用12种动物的名字表示一天的12个时辰,每隔1时辰便有1兽的口中向池内喷射水。
残破的柱子,雕饰精美。
英法联军的掠夺毁坏,把这里一切归于尘土。边走边看,让人心疼。
在大水法的边上,专门竖立了雨果纪念像。圆明园被毁当年,法国著名作家雨果专门著文怒斥火烧圆明园事件:"...有一天,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,一个进行抢劫,另一个放火焚烧...."。
大水法的介绍牌。
荒园枯林,任人追忆。
圆明三园共有一百余处园中园和风景建筑群,即通常所说的一百景。集殿堂、楼阁、亭台、轩榭、馆斋、廊庑等各种园林建筑,共约16万平方米。
在大水法的边上,有人搞了个3D全景复原图,收取门票供人观看。只是看了又如何?徒生愤怒和惆怅。
按照资料记载,整个圆明园原有面积达到了5000多亩。当年乾隆皇帝弘历曾经六次南巡江浙,多次西巡五台,东巡岱岳,巡游热河、盛京(即沈阳)和盘山等地。每至一地,凡他所中意的名山胜水、名园胜景,就让随行画师摹绘成图,回京后在圆明园内仿建。
这里是迷宫。也称万花阵或黄花阵。史载每当中秋之夜,清帝坐在阵中心的圆亭里,太监、宫女们手持黄色彩绸扎成的莲花灯,寻径飞跑,先到者便可领到皇帝的赏物。清帝坐在高处,四望莲花灯东流西奔,引为乐事。
迷宫用四尺高的字图案的雕花砖墙,分隔成若干道迷阵,因而称作“万花阵”。虽然从入口到中心亭的直径距离不过30余米,但因为此阵易进难出。
迷宫甬道
亭台护栏,汉白玉雕成。
园内的建筑物,既吸取了历代宫殿式建筑的优点,又在平面配置、外观造形、群体组合诸多方面突破了官式规范的束缚,广征博采,形式多样。创造出许多在我国南方和北方都极为罕见的建筑形式,如字轩、眉月轩、田字殿、还有扇面形、弓面形、圆镜形、工字形、山字形、十字形、方胜形、书卷形等等。加之在园林布局上,因景随势,千姿百态;园中各景又环环相套,层层进深,形成了丰富多彩、自然和谐的整体美。
目力所及,尽是废墟。